我国曾设“职业教育部”?请看教育部的分分合合……

来源: 甘肃微教育 浏览量: 7219


目前正值“两会”,社会各界都趁机抛出“热点话题”。与“类型教育”相呼应,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局”又被职业教育界所注目。机构改革涉及到一个领域的战略、观念和运行效率效益。职业教育综合管理部门该不该设,如何设,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国中央教育管理机构的演变史。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设立学部。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中央教育管理机构,此前叫“国子监”。这一机构改革,象征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程。

民国成立后,学部改为“教育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教育部”这一称谓,象征着我国教育由“学”向“教”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1927,民国废教育部,仿照法国大学区制设立大学院,在全国设立大学区,由大学校长兼管全国教育行政。发起这场改革的是著名的教育家、原北大校长蔡元培。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一年多便夭折了。蔡元培黯然辞职。1928年,重新恢复“教育部”。

1949年建国后,设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2年 分设教育部和高教部。但高教部并不只管“高等教育”。高教部设有综合大学教育司、工业教育第一司、工业教育第二司、农业卫生教育司、中等技术教育司、工农速成中学教育处等。用今天类型教育的概念来看,如果去掉综合性大学,当时的高教部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部”。1958年,两部合并为教育部。1963年又分设教育部和高教部,1966年再次合并为教育部。

高教部的存存废废,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游移,即是优先发展为少数人服务或者国家急需的高级人才,还是把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基础教育作为战略重点。

1985年,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由部改为委员会,意在加强教育的统筹能力。首任主任和第二任主任都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兼任,但第三任主任,“降格”为普通的部长级。1998年,撤销国家教委,恢复教育部。

就职业教育而言,所谓的多头管理,实际上就是技工教育的管辖权之争。技工学校1953年开始建立发展,直到到1963年一直由劳动部门主管。1964年,国务院发布政令,技工学校转由教育部主管,劳动部协助。1978年,技工学校重新被划归劳动部门管理。在自1998年开始的调整撤并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再引争议。经国务院协调,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达成了“教育的宏观管理在国家教委、职业培训包括技工学校归口在劳动部”的意见,事实上维持了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的实际管理权。

就世界多数发达国家而言,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分属不同部门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而如何统筹这两大系统,是分是合,则应依据具体的国家政体、法律系统和现实需要,对其利弊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分析。

假若在原来的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基础上,设立所谓的职业教育局,其职能限于协调,并不具体管理学校,等于“换汤不换药”。设与不设,都无伤大碍。

假若要设立的所谓职业教育局是一个实体机构,即掌管具体的学校,这要视情况而定。

一种情况是:它独立于人社部,又独立于教育部,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单位。这种情况下,是否会解决“多头管理”的麻烦呢?我认为旧的麻烦可能会降低,但又会增加新的麻烦。因为它不仅要与人社部协调,还得与教育部协调,这样就产生了“双向协调”,无疑成本更大了。另外,更重要的是,会加速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同质化,最终形成像普通教育那样“千校一面”的情况。而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就是职业学校的多样化。德国以双元制职业教育而闻名,这容易给我们造成一个误解,似乎双元制等同于德国职业教育。其实不然,在双元制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德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大概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普通中学、双元制学校、其它形式的职业学校各占三分之一。而保持这样的一个多样性的前提,就是这些学校有着不同的管理主体。我国是一个以行政力见长和学历为王的国度,在目前分治的情况下,技工学校已经出现和职业学校趋同的倾向。假若收归一家,毫无疑问会加速这一同化的进程。再者,从“分家”的技术来看,以现有的“类型教育”概念来看,教育部已将职业教育延伸到了本科和硕博层次,职业教育占了所有专业教育的一大半江山。教育部如果把这一块完全交出去,所谓的职业教育局就变成了第二教育部,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吗?

另一种情况是:将职业教育局纳入人社部。这等于教育部把大半部江山交于人社部。可即便教育部愿意“割肉”,人社部能够吞得下吗?

第三种情况:将职业教育局纳入教育部。这种情况相对简单,即将原来人社部负责的技工教育划归教育部就行了,这等于再来一次轮流“坐庄”。但这样做并不会减少协调的成本,而同样会产生“同质化”的后果。

至于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体制之争,在今天该有怎样的一个结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我只想在里重复强调一点: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基于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认知,而非是头脑发热;都应该是基于发展大局,而非是利益之争;都应该是基于专业精神,而非是感觉主义。

基于此,赞同与反对双方,都应该坦言相对,祥陈利弊。

公服平台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消息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就业

甘肃微就业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技能甘肃

技能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