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筑起幸福未来——庆阳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 未来导报 浏览量: 1967

“聚力教育脱贫,阻断代际传递”,在庆阳市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的《教育脱贫政策资料汇编》等系列宣传手册的封面上都印有这12个字,它们与红、灰色的两颗心形图案相互重叠呼应,形成了代表庆阳脱贫攻坚工作的独特徽标。“红色心形代表为决胜教育脱贫攻坚而日夜奋斗的人们,灰色心形代表广大盼望着早日脱贫致富的人民群众,双心相互辉映,既代表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决心、信心,也代表了我们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干部、教师与每个学生、每个家庭始终心连心。”庆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石环周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庆阳始终秉持 “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 的南梁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尽锐出战、创新协作,全面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在接受教育方面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问题,全力保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

精准施策

夯实教育脱贫根基

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独特多样的地势为这片黄土大地增添了无穷的神秘感,同时其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如何夯实教育脱贫根基,保障学生所需,激发教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成为庆阳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镇原县县城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城关镇路沟行政村前山自然村的山腰处,一眼望去,蜿蜒的山路犹如藤蔓,缠绕在郁郁葱葱的青山上,“前方没大路了,我们需要再步行一段山路。”城关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畅筱燕与数学教师王凯口中的“山路”,是几年来这支送教队伍每周在长满小刺的灌木丛中硬走出来的一条荆棘之路。

在步行了一段山路后,一行人终于到达送教学生苗苗(化名)家。“啊,是老师!”送教教师刚到门口,苗苗便跑出来扑进了畅筱燕的怀里,拥抱着她。“想老师吗?” 畅筱燕一边抚摸着苗苗的小辫一边问道。“嗯!”苗苗的小脑袋像拨浪鼓似的使劲点着。

苗苗家属于建档立卡户,16岁的苗苗与母亲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父亲也身患疾病。2018年9月,在城关初级中学七年级开学的第一天,畅筱燕发现了一直未来学校报到的苗苗,几经打听后了解到,苗苗在小学时由于家庭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上学,于是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帮父母放羊,喂鸡。

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在老师们入户走访的基础上,为苗苗量身制定了“一生一策”教育帮扶方案,实施精准帮扶。在苗苗家的一面墙上,贴着学校精心制作的“2019—2020送教上门授课表”,语文、美术、阅读、心理辅导等符合苗苗教育实际而开设的课程一应俱全。  “教育扶贫的路上,不放弃一个孩子。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畅筱燕说。

不仅如此,苗苗的弟弟小强(化名)也是城关初级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强便享有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去年升入初中后还增加了寄宿生生活补助,平日里老师们也对他关爱有加,这既减轻了苗苗一家的生活负担,又增强了小强想用知识改变一家人命运的信心。“我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不辜负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小强坚定地说。

近年来,为切实夯实教育脱贫根基,庆阳市聚焦任务精准施策,进一步健全行政督促复学、学籍信息核查和特殊群体关爱等机制。全面落实辍学学生登记与书面月报制度、劝返复学学生“一生一案”制度,切实提高了“控辍”工作实效。因地制宜促进初中职普教育融合,有针对性地防止初中生辍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344461人(建档立卡76346人),无一人失学辍学,累计劝返学生534人,对249名有接受教育能力但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精准识别认定,全面落实资助政策,2017年以来,累计落实资助资金25.62亿元,惠及学生338.66万人次,做到了“应助尽助、不漏一人”。与此同时,庆阳聚焦就近入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依托“全面改薄”工程,2014—2018年,累计投入24.99亿元,改善了1397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了国家规定“20条底线”要求,农村孩子都能就近入学。2019—2020年,投入2.9亿元,改造80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161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投入6450万元,实施教师周转宿舍项目7个,温暖工程项目165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庆阳市还瞄准优势定向发力,全面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制定印发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意见》,通过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强化培养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加强考核评价等有效举措,破解教师总量短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控辍保学、资助政策落实、办学条件改善……这些都是教育脱贫攻坚的根基,只有筑牢基础,才能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石环周说。

创新协作

走出特色教育扶贫路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是《圆的面积》,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焕发活力。”在华池县城关小学首届“青蓝杯”说课大赛上,教师刘志锋带来了一堂别有生趣的说课,赢得台下教师的阵阵掌声。看到台上青年教师选手的精彩展示,活动组织者兼指导老师崔振玲内心备感欣慰。

拥有30多年教龄的崔振玲,是天津市北辰区高级教师。2019年8月,她通过东西部教育扶贫来到华池县城关小学支教。初到城关小学,崔振玲了解到学校教师缺口大、数学教学薄弱,主动承担起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崔振玲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巧妙融入东部先进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她还与学校的贫困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案,定期家访,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习成绩迅速提升,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崔振玲与华池县城关小学之间的支教帮扶成果仅仅是“天津—庆阳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推动东西协作任务落实,确保协作质量,庆阳市积极与天津市精准对接,创新思维,制订了人才交流“3617”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结对子”的方式,借力天津市人才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教师交流学习、学校结对帮扶以及各类社会援助。目前,全市已累计选派1012名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天津市选派300名专家名师培训指导,全市832所中小学校与天津市298所学校结对帮扶,累计接收天津市各类帮扶资金6733万元。衔接天津市知名企业开办“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支持“两后生”到天津市中职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不仅是对外协作,在教育扶贫路上,庆阳教育人首次尝鲜“扶贫车间”,开展对内跨行业协作,开辟了一条“校农对接”的智慧扶贫路。

2017年,庆城县教育局派驻全县深度贫困村——土桥乡杨河村的两名驻村扶贫干部任万平与李正龙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当地许多农户自产的小麦与胡麻大量囤积、部分土地闲置,销路难求,于是立即将该情况上报县教育局,一场“智慧碰撞”就此开始。

引资买农机、买商铺还是租广告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老百姓的这一难题成为教育局党委会上的一项重要扶贫议题。“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及讨论后,2018年11月,我们决定大胆创新机制,在杨河村建立‘庆城县学校食堂食材杨河生产基地’,发挥学校食堂食材消费资源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实现‘校农对接’。”庆城县教育局副局长吕治锋说,这样既解决了贫困群众产销难的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餐桌,逐步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抱团发展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Hi,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的外籍教师,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大胆说口语。”

5月13日,在镇原县天士力小学开展的2020年庆阳市外籍教师乡村帮扶活动中,来自北师大庆阳附校的外籍教师柯尚贤用流利的中文与学生们愉快互动。活动不仅帮助乡村学校教师提升英语教学能力,拓宽教师教学视野,还可以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质量的同时,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输入更多乡村学校,成为庆阳教育革新与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石环周介绍,近年来,庆阳试点推进中小学“强校带弱校”、托管式、联盟化等办学模式,选定办学水平较高的市直高中、初中、小学各1所,分别与涵盖城市、农村不同区域的2—5所同学段学校结成办学联盟、帮扶对子,通过管理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建、优质师资交流、教育科研互通等方面,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体系,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庆阳市第五中学对口帮扶环县南湫中学,东方红小学对口帮扶西峰区温泉乡地庄小学、董志镇周岭小学……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到教育科研交流指导再到素质拓展,帮扶与被帮扶校之间默契十足,他们携手共发展,全面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为进一步深化校际间的协作,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印发《庆阳市西峰区“名校+”工程实施意见》,意见面向全区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结合实际,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学校作为“名校”,将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组建一批“名校+”教育联合体,形成“名校”引领“+校”优质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教育脱贫攻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无数贫困家庭带去希望,为无数贫困学子插上梦想翅膀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我们相信,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庆阳教育人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定会收获幸福回响。”石环周说。


公服平台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消息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教育在线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教育

甘肃微就业

甘肃微就业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校企合作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甘肃职业技术教育

技能甘肃

技能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