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让“双减”真正落地,必须让其成为相关主体的自觉,即彻底转变“内卷”式的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常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发力。
一是转变教师观念。几十年来,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却在持续退化,在很多教师看来,教育就是考试,备课、讲课、训练全都围绕考试进行,除了教考试相关内容,有些教师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落实“双减”,首先要引导教师做教育常识的坚守者,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教书育人”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而不是只知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者。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正确行使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既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也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体现。此外,家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对教师的要求也会在教师职业行为中有所显现。
二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对于“双减”政策,不少家长持反对态度,究其原因,还是怕孩子的分数会受到影响。如今,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是转变社会的观念。转变社会观念,首先要转变地方管理者的观念。今年年初,某县召开全县教育工作大会,县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这道理那道理,考不上大学就没道理!”作为地方管理者,应该关心的是教育投入、教育设施配备及所有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只关心有多少人考上大学。进一步讲,“考不上大学就没道理”这句话有明显的教育歧视和逻辑错误,高考录取率不是100%,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
地方管理者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区域教育生态。在“考不上大学就没道理”观念的支配下,地方教育部门会名正言顺地实施考试管理,这也影响着学校、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地方媒体的报道倾向,进而影响舆论走向,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
落实“双减”政策,如果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可能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现象,只有让教育的基本常识深入人心,让伪道理失去生存和繁殖的土壤,不合理、不正常的教育现象才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