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华总工会、中央广播总台主办的2021年度大国工匠揭晓,十名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中,过半都是技校毕业。
我们现在所称的中职生,又叫三校生。所谓的三校,即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同样是中职学校,为何技校培养出了大国工匠而职高和中专则没有?这是一个偶然,还是别的什么呢?
在我推送出《技校的荣光,但很遗憾……》这篇文章后,有朋友发出了上述疑问。老实讲,我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试着用我掌握的有限的专业知识,作一个回答。
这要从三校的历史、演变和定位说起。
中专的历史最为悠久。中专的渊源是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和今天的职业学校不同,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是面向中产阶层的。建国后,这种综合性的职业学校被改造成了单科性的技术学校,即后来的中等专业学校。中专的定位是明确的,即培养技术员和管理干部。在精英时代,中专生几乎没有做技工的,甚至能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校,成为教授和研究员,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和成为院士的。
技工学校是建国后在为失业工人再就业培训基础上建立的。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技术工人,而且是硬技术含量的技工,比如车工、铣工、钳工等。技工学校一般由企业和行业主办,因此,它有条件举办这些硬技术的专业。
职业高中发展最晚。它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产物,大都是由普通中学改办,在实践教学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它开办的专业多是面向第三产业的“软技术”。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也一直模模糊糊。它的毕业生多成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灰领”工人,即便是进工厂,也多为普工。另外,在精英时代,中专和技校都是包分配的,而职业高中则是自谋职业,因此,中专和技校的生源质量要比职高好很多。199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9%,2021年则达57.8%。如果折算一下,精英时代的中专和技校生可能最少相当于今天的普本,有的则可能相当于重本。
综上所述,在精英时代,中专培养的是干部身份,即便进入工厂,也是做技术员或者工程师,不会做技工。职业高中先天不足,只能培养软技术,即便进入工厂,也大多做普工。只有技工学校在培养技术工人上名副其实。这或许是大国工匠为何多产生在技校的一个合理解释吧。
有人可能还会问:高职为何没有产生大国工匠?
高职大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在精英时代,培养目标是工程师。进入大众化时代后,中专和专科的地位虽然沉沦,但接受这个现实,高职生开始进入产业工人行列,还是晚近的事。而一个优秀技术工人的成长,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要成为一个大国工匠,需要付出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职是有机会出大国工匠的。但也有可能,将来的大国工匠的学历会提升到本科。
事实上,2021年技校毕业的大国工匠中,至少有两人通过高职院校进行了学历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称为高职生的大国工匠。因此,如果将来高职生不幸出不了大国工匠,也没啥可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