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冰:高中发展与职普融通
来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浏览量: 2186
提要:(1)家长对中职焦虑与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升入普通高中。(2)中职教育发展新形势:就业已经不是中职毕业的第一选择。中职毕业生已经不适应当前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一方面改革高考“一考定终身”,同时另一方面又制造中考“一考定终身“。(3)在高中阶段进行“普职分流”,是对中考低分学生的实行标签化歧视,不仅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且也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4)撤并中职学校,加快普职融通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初中生学业负担沉重的问题,笔者一直铭心镂骨念念不忘。前年春节,外甥女带着女儿小月来拜年。谈起小月,外甥女告诉我,上年秋季小月已进入武汉市一所排名不错的初中。但是我发现小月这孩子读初中不过一学期,怎么就没有从前活泼快乐了!记得上一年这时候过来时总是问东问西,说个不停,跑来跑去,双脚不停,活泼可爱极了。现在怎么沉默寡言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成长会有这么大变化?长大了变文静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和外甥女聊天的过程中得知,进入初中以后,小月就很忙很辛苦,平时放学有很多家庭作业,还要去培优补课,睡得很晚,几乎就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期,春节期间也没有休息,报了三个补习班。我问外甥:"你怎么也成了个虎妈,把小孩逼得这么辛苦?"她回答说:"不是我要这样啊!是教育的形势逼得我要这么狠心啊!如果现在不狠心一点,月月的成绩上不来,中考成绩如果不能超过整个学校人数的50%,今后就没有高中可读了!"外甥说,过去要求孩子补习不过是想多拿点分数,考上重点高中,即便重点(示范)学校考不上,还不至于没有高中读,可是现在如果成绩差了连其他普通高中都没有读的了。小月学校的初中生人人都在补课,您说小月不补,啊功课拉下了怎么办?我问:"怎么办?"外甥女说:"都被赶到职业中学!"
我曾在一个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当然知道人们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初中毕业后读职业中学。这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升入高中时面临的最大焦虑。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后来的许多文件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文件的提法,到了下面,就从"大体相当"演变成"普职比1:1"了。根据外甥女儿的描述,武汉市的初中毕业生将有近一半的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所以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中考中“落榜”,拼起命来让孩子补习。我所知道的情况是:湖北省其他有的地方来得更加直接:中考分数30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干脆一刀切:普通高中一律不招,去读职业中学吧!在取消高中择校生收费政策以前,中考分数差一点,交钱还可读高中,家长只是焦虑没有上“好”的高中,现在普通高中的门居然向低分学生关上了!有一个初中校长对笔者说,现在1:1政策把校长都快逼疯了!唯恐其他学校中考成绩比自己学校好!
改变莘莘学子“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我国当前推进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现在高中阶段过早的实行普职分流,难道又要走过去高考的老路,实行“中考定终身”吗?
我一直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旧世纪之交,曾经出现过较快的发展势头,但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出现这种"快"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初中生源增加,普通高中学校办得过少,容纳不了需要,在所谓"渡峰"的情况下产生的。2007年以来,初中生源"高峰"一过,中职教育真实的萎缩状况就表现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已经严重地困扰着学校,于是"行政招生""金钱招生"便从"潜规则"变成"显规则"。最近几年,用中考分数划线,低分学生无缘进入普通高中的时候,中职招生的情况才有好转。
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送孩子到中等职业学校读书,其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平等的问题,就业企业劳动强度大、报酬低的问题等等,但是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人格歧视,没有尊严。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演变成一种"穷人的教育":基本没有干部、知识分子和富人的孩子读中职。进而又演变成一种"被歧视的教育",读中职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差的学生,或者被普通高中认为不是"优秀生源"。
我曾和武汉市一位资深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交谈,他除了对上述认识有同感之外,还对中职学校的招生和办学情况的新变化向我作了一些介绍:
第一,前些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之后把就业作为第一导向。所以学校在宣传口径上总是说自己学校的毕业生质量高,就业率高。可是近几年出现的情况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把升入高等学校(大多是高职高专,也有升本科)作为毕业后的首选去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就业。
第二,就中职学校的专业选择来看,他们是一所工科专业为主的中专,前些年针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大型企业的专业,比如信息技术类、光电技术类、加工制造类、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等都是热门专业,很多女生也报名学习这些专业。可是近年来变化较大,这些专业报名的人数急剧减少,特别是女生基本上都不报这类专业了,过去花很多钱买的实训设施也开始闲置。第三,从和企业的联系来看,他们的学校一向做得都是比较好的,武汉市很多有名的企业都在他们的学校招收毕业生,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但是最近几年,由于企业的转型提升,来中职学校招毕业生的也逐年减少。
鉴于上述原因,学校把重点工作从过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转变到现在的两个方面,一是办和普通高中同类型的培优班,目标是升学,一般是高职高专,升入本科最好;二是集中少量学生学习技能,拼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拿到名次,保持学校的声誉。第一,从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来看。20年前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和城郊的一部分家庭,其家长是50后、60后,经济状况还处于改善之中,亟需要孩子早一点参加工作赚钱或者是减少家庭的负担,因而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就业,尤其是前些年包括富士康这类大企业在国内发展较快,宣传也多,工资也相对来说高一点,所以学校与这类企业相对应的专业也十分走俏。最近一些年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看好,从家庭父母亲角度来看,一般是“70后”或“80后”了,家庭状况好转了,没有必要让孩子过早就业的需要了,因此鼓励孩子上大学。
二是从大学招生政策的改革来看,国家近年来加大了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改革,实行了"文化考试+职业技能考试"、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按照综合评估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途径,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打通了升学的渠道,鼓励了一些学生上大学深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直接就业的越来越少。另外,现在很多高职高专吃不饱,招不到学生,直接刺激中职学生进大学。三是从企业转型的情况来看。过去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在最近一些年来转型升级较快,很多依靠手工劳动的环节都转成了自动化、智能型,一方面企业的物质性生产成本降低了,而另一方面人工的工资却在大幅提高,因而企业朝自动化或智能化方向转型较快,尽可能地少用人工或不用人工,即便是用人工的,也不从中职学校招工,多数是到高职高专招工。比如汽车维修,如果一个水箱坏了,过去可能要几天的人工修理,现在因人工费用提高,工厂的生产力提升,可能将水箱报废比人工修理更加合算。所以,从大型企业来看,在中职招收直接从事手工劳动的技能型人才大幅度减少,而对工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因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已经明显不能胜任现代企业的工作。四,从就业环境来看,无论是企业也好,还是个体创业也好,对刚刚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是讲诚信、讲公德、讲礼仪、讲文化的要求更高,但是,具备这样综合素质的中职生并不多,因为他们只是初中生,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都无法达到。对一个从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定专业技术的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过于苛刻的要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校没有“职业学校”(包括“高职”、“中职”)的提法。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时间出现这么多所谓的“职业学校”,我实在不理解。在我们国家,有什么样的工作不是“职业”呢?造导弹造火箭是不是一种职业?医生是不是一种职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难道不是职业?我们强调各行各业都要坚持“职业道德”,指的是什么职业呢?
职业教育的来历,是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那时我国社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存在大量的既无文化,又无手艺的穷人,他们的生活无以为计。黄炎培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刻不容缓之问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借用社会学概念来解释,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生存教育。到了和二十一世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把这种名称拿出来,令我实在不能理解。职业教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受教育者的家庭经济贫困,需要孩子学得一技之长,及早就业谋生。二是动手学技术,这种技术因为受学生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主要是手工技术,并不是指现代的电子技术、智能技术。到了当代,这种“职业”的教育还适合吗?2020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消除贫困了的家庭,还那么急迫地需要孩子就业赚钱吗?而且,现在已经普及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不能胜任的。因而过去意义的职业教育早已不相适应。
另外,我还想问的是:不冠“职业”二字的院校,是什么样的院校?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当工人吗?在富士康、字节跳动等那么多公司打工的工人,所从事的是属于动手强的技能型工作,现在一般称为“员工”,但“员工”就不是工人?他们毕业的院校基本都没有“职业”两个字啊!所以,高等院校不能按照“职业”与“非职业”进行标签化!我甚至感到,这也是高等院校认识上的误区: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一种歧视!好像“非职业”院校比“职业院校”高人一等!所以,高等院校只能按照它的办学方向加以区别,即:是基础理论性还是实用技术性,而不能用“职业”来甄别,所有职业院校的“职业”两个字都应该拿掉!
我们办教育的,在学习贯彻教育类法律法规的同时,要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202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第三章“学校保护”,第二十九条“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目前我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因为未满十八周岁,都属于未成年人啊!高中学校招生按照学生分数分类,强行将低分学生招入中职学校,并被认为不是“优质生源”,被贴上“双差生”的标签(家庭条件差、学习成绩差),这是明显的“因学习能力”问题的歧视行为,不是保护未成年人,不是应当坚持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尊严,应该坚决纠正。
另据凤凰网2021-07-06消息:教育部调查“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事件:“2021年6月25日上午10:28,17岁的汉江科技学校中专生余骏,从深圳市华高王氏科技有限公司宿舍楼6层阳台跳下。送医后,当天中午被医院宣布死亡。”
202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报道《职校学生实习坠亡事件背后》:山东省沂水县职业学校电气工程系2019级学生,16岁的崔子安于9月30日13时58分“意外高空坠落”死亡。
我不知道这样的恶性事件今后能否不再发生?!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去所有的实训工厂去做一个检查,看看还有多少中职生就业的“血汗工厂”!看一看对未成年中职实习生的劳动伤害究竟有多严重?救救中考落榜的未成年人吧!
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开始的普职分流,正是十四五岁进入十六七岁青春期的发展阶段,从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一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反叛时期,道德心智的可塑性强,特别是十五、六岁时,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时期青年人正处于道德认识“后习俗水平”时期,在这一个时期,采取适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形成极其重要。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将十五、六岁的孩子分流进行职业学习和训练,不利于这些孩子良好道德的形成。同时,十五、六岁的孩子也是智力形成的时期,十四岁时期的中考分数,不能代表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假如华罗庚的文科成绩不好,按今天的中考分数,他肯定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吴晗的理科成绩不好,也同样不能进入普通高中。所以说,以中考分数为依据分流学生是极不科学的,真不知道我们过去已经毁掉了多少偏科性人才!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吗?要认真贯彻执行习主席关于“推动职普融通”的指示精神,尽快在高中阶段推动普职融通。普职融通:简单说,就是撤并职业中学到普通高中,不再单独设置职业中学,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普职融通并不是高中教育排斥职业教育,而是中职并入普通高中之后,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规定所有的高中学生必需选修。高中三年,过去通常都是前两年把高考应试科目课上完,第三年全面复习应考。普职融通之后,选修职业课程并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级时(已满18周岁,进入成年),进工厂实习,然后就业。
1)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前些年的普通高中,一味地进行着高考刷题训练,学校根本没有劳动课。最近几年,虽然根据中央的要求增加了劳动课,但很多地方也是走形式,走过场。现在的高中生真的已经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程度了!普通高中和中职融合之后,把劳动课作为所有学生必须选修的职业课程,参加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劳动。这对于高中学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打破高中招生中“择校”“掐尖”等等不良招生行为。普职融通后,所有高中学校的招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招生格局,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摇号配校,不再存在所谓示范校、重点校的“指标配额”等等。只有普职融通,高中招生中的这种难题才可迎刃而解。
3)有利于高中学校的课程改革。普职融通之后,不仅现有中职学校闲置的校舍和实训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也有条件开设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自愿选择。
4)高中普职融通之后,会改变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初中生不能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高职高专,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
5)有利于缓解初中学生的竞争压力,消除家长的升学恐惧,纠正对未成年人的歧视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平等互利和改善人际关系。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再因为分数的区别而存在等级,存在歧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协。
6)高中学校能够真正做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而不是升学率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1)决策者错误地认为高中普职分流可以解决企业缺人才、缺技工的问题。这种思维在二十年前可以理解,在企业已经普遍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已经是过时的教育思维。
2)用中考成绩把分数低的学生划出高考之外,办高中重点校,示范校,火箭班,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学校为了出成绩,而不是为了老百姓!
3)普通高中学校的干部和老师仍然对中职学校的老师抱有歧视和成见。
4)政府主管部门不愿意放弃自己分管的权利,主要指教育主管部门分管职教机构,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技工学校的权利。
高中教育阶段的普职融通,过去也曾提过,因为存在很多障碍,都没有落到实处。当前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在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上,把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上,下决心,订计划,分步骤改革到位。笔者相信,实行普职融n通,打破普通高中按分招收学生之后,教育领域很多老大难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1)中职学校撤销并入普通高中之后,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职业课程,把职业课程、劳动效果纳入学生,品德建设和综合素质考评之中,作为升入高校的参考。
2)废除现有的,造成高中学校极不均衡的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制度,将这些学校过度集中的高职称、高水平学科教师分配到其他普通高中学校,使文化课教师资源在各个学校中保持均衡。高中学校把培养人而不是升学率放在首位。
3)其次是要在师资的配置上实现区域内均衡。一是把现有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重新配置,不仅要在原有普通中学教育教学课程中扩大职业教育比重,而且更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将现有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综合运用,各学校均可使用,避免出现闲置浪费,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4)高中招生的方式,在促进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平衡的状态下,坚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科的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规划自己将来的人生。
5)在落实的步骤上,首先要彻底改革高中学校的招生制度,在各地省级重点高中学校实施,打破他们在当地高中教育的垄断地位。具体而言,就是撤销中职学校之后,省级重点学校要带头招收中考分数排名之后的学生,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作者:张晓冰,1957年生。湖北省监利市教育局原局长、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著有《乡村笔记》《农村教育改革的一场风暴》《做一个理性的教育者》《红楼梦里的教育学》等书。曾获2009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首届教育改革创新奖”。